慢性阑尾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怎么就得糖尿病了 [复制链接]

1#

(本节目是叶梁老师于年录制播出的)

昨天我们讲到了,瑞士一家干细胞治疗中心,并不像我们大家想象的那样,只要你肯掏钱,就一定给你治疗。因为干细胞治疗,在国内也要花销不少的银子,只是国内的治疗只注重当时的效果,而不管今后会不会复发;而瑞士这家干细胞治疗中心,一定要弄清楚您的生活习惯,好保证糖尿病治疗后不再复发。后面我又介绍了同是父母所生的兄弟俩,一个得了糖尿病,另一个却没有得,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同样的遗传表现出不同的结果呢?如果我们再仔细的想一想,我们就知道了,这两件不同事情后面的逻辑其实都一样,就是糖尿病不是一个人必然要得的疾病,它完全是一种生活方式病,是因为我们平日里的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、运动、工作、压力等等,种种生活细节最终累积的结果。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细节,总想靠着一招鲜,或者某个神药、某种手术,就把糖尿病治愈,那结果就是病了以后治,治好了又再病。生活方式没有变,靠药物降糖,血糖降不下来,生活习惯没有变,靠手术、靠干细胞移植,就是治疗好的糖尿病,也会好不了几年,糖尿病又卷土重来。我读医学院的时候正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那个时候的中国不像今天,医院的病人不多,主要是各种感染性疾病,肺炎、老慢支、肺气肿、阑尾炎、痢疾,很少见到糖尿病。我实习的时候,就见过一个糖尿病病人,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护士长每天都抓他的现行,他老是躲在被窝里面偷吃东西。那个时候我们老师给我们讲糖尿病,也非常简单。糖尿病就是因为胰岛β细胞遭到严重破坏,病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得病,胰岛功能完全衰竭,只能靠打胰岛素治疗,食物控制和口服降糖药都没有效果,这种糖尿病叫Ⅰ型糖尿病。这种糖尿病就像一个人没有胳膊没有腿,只能靠外来的力量帮助他,否则没办法生活。但现在的糖尿病已经不是这种糖尿病了,而是β细胞损伤较轻,胰岛素相对不足,或者我们身体有胰岛素抵抗。这是个什么概念呢?这相当于我们看到这个人,有胳膊有腿,但就是腿脚没有力气,要么细胳膊细腿,要么软胳膊软腿,说走、说跑、说干活,比没有胳膊没腿的残废强点儿,但也必须靠保姆伺候着,这种现在大多数人得的糖尿病,叫Ⅱ型糖尿病。那为什么才不到40年的功夫,我们国家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发展中国家,现在变成了世界上第一、第二大经济体后,忽然从没有几个糖尿病人的国家,变成了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一个大国。糖尿病人口总数已经过亿了,占人口总数的近12%。更可怕的数字还在后面,几乎50%的国人都糖耐量异常,他们随时都会加入糖尿病的队伍,变成靠吃药打针降糖的糖尿病病人。然后一步步发展出糖尿病眼病、糖尿病心脏病、糖尿病肾病、或者糖尿病足,最后不是残了,就是死了。照目前这个速度的发展,我们会发现过不了几年、十几年,您要是不得糖尿病,不血糖高,不吃降糖药,不打胰岛素,您见了朋友都不好意思,为啥?人家都得,就您不得,得糖尿病是一种富贵、权力和地位的象征。也许有一天,糖尿病人个个都心脏装几个支架,如果您不装支架,周围的人都会想,这人是不是有毛病,怎么我们都有支架,他就没有。我们现在对糖尿病越来越不以为然了,因为太多的人得糖尿病了,所以糖尿病感觉就是一种必然要得的疾病,是这样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就说四五十年前,得糖尿病还是一件稀罕事情。为什么?四五十年前我们吃的粮食、油、肉,都是要凭票供应的,是配给制。粮食还必须是粗细搭配,你每个月必须吃粗粮,谁家也没有那么多的细粮。油更是少的可怜,一个月才几两,现在估计都不够一天炒菜用的。那个时候,家家买肉都会要点肥肉熬大油,肉更是少的可怜。我记得有一年春节,我和我爸早晨4点钟就排队,等着开门卖肉。当时广播里,老是播出苏联的一个段子,就是很多人排队等着买肉,结果等一开门,就一个猪尾巴,全城的人看着这个猪尾巴流哈喇子。那天我印象特别深,就是等到早上8点一开门,就前面三两个人买到肉,其他的人都垂头丧气的回家了,吃肉在那个时代是稀罕事儿。吃的细粮少,靠粗粮、靠土豆、菜帮子、玉米碴这些东西抵挡饥饿。全县城只有一个胖子,谁呀?人民饭店的大厨。其他人几乎都是干瘦干瘦的。但就是吃不饱老饿着,天天还要做大体力的活儿,要抓革命、促生产,您就别想偷懒,要狠斗自私一闪念,别想着去当寄生虫。好在那个时候,到了晚上没有电视,只有周末有大电影看,所以往往是日落而息,日出而作。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,你想得糖尿病可以说是没门儿。说到这里,我不知道大家听出我想说的是什么了吗?糖尿病是吃出来的,所以只要吃的方面管控好了,这糖尿病其实就好控制。所以我们说管糖有它科学的一点,这一点就是管好我们的吃、喝、睡、运动,还有各个方面有可能导致血糖高的生活因素。如果您能做到这点,不用降糖药,您的糖尿病也许能控制的好好的。那我们生活中到底有什么因素,会导致血糖升高呢?

更多精彩文章,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